近日,由于北京新增了不少本土确诊病例,北京市体育局发布暂停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和部分体育健身场所开放的紧急通知,使得北京又紧张起来。但同时也有利好的消息传来,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所有受试者全部产生抗体,这也是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
前不久刚刚启动的“北京消费季”,按照北京市商务局的要求,可能取消或推迟各类线下活动,但只要在可控范围内,消费季还是会到来的,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
由于此前疫情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国内GDP同比下降6.8%,创下中国经济最近几十年的新低,所以在过去两个多月,国内多地推出了体育消费券和健身消费券。
今年3月,山东省青岛市发放了3.4亿元健身消费券,其中包括总价值约1.2亿元的健身体验卡及总价值约1.6亿元的健身消费券,主要用于体育运动项目体验、购买私教课程以及健身卡等。活动推出不到一天,就发出健身消费券12034张。
自3月以来,河北、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也发放了不同形式的体育消费券和健身消费券,规模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上海预计在6月底将联合百家健身品牌,近1000家门店,发放90万张健身福利券。
体育消费券的发放一方面为了刺激消费,另一方面说明大众确实需要消费,体育消费市场甚至健身消费市场是存在潜力的,而且通过这波疫情,大众也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看,健身消费市场规模一定是要比2019年更大,健身消费者也会更多。
『 2019年中国健身消费市场规模有多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组数据做进一步了解:
数据一:全国健身门店会员总数6812万
根据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从多个维度的统计及估算,截止2019年11月份,中国整个健身产业的健身会员数约为6812万(含所有健身类场馆付费会员),在会员的数量上已超过美国(美国会员总数为6250万),排在全球第一位,但4.9%的健身人口渗透率相比美国的20.3%和欧洲平均水平的10.1%分别有着15.4%和5.2%的差距。
数据来源:《2019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
北京作为举办过2008年奥运会,同时也是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拥有9065个体育运动健身场所,数量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一,基于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和健身消费文化,北京市健身人口渗透率达到10.27%,意味着100人里就有10人正在健身。
数据来源:《2019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
健身人口渗透率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深圳市和上海市,一线城市中的广州尽管健身会员数量不低,但由于广州人口密度高,总体渗透率仅6.88%,排名全国第六。
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中,健身人口占比越低的城市,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该城市的健身行业起步越低、发展空间越大,机会也越多。比如重庆,2018年常住人口3101万,但健身人口3.02%的占比仅是其它城市的1/2-1/3。同样被低估的城市还有天津、郑州、沈阳、青岛、宁波、东莞,健身行业投资人或创业者可以重点关注这些城市。
数据二:中国健身产业消费总规模3112亿元
根据大数据统计与推算,2019年全国所有健身类场馆(含俱乐部与工作室)健身会员的人均年度消费金额约为4569元,根据全国健身会员总数6812万估算,中国2019年健身产业的消费总规模达到3112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整个体育消费市场规模的26.7%(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预计为11654.8亿元)。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健身人口已达到5.5亿,占全国总人口41.3%,健身产业总产值达到约1500亿元,近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7%,2018年我国体育消费市场规模达到9105.3亿元。到2020年国内的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国民的健康意识和素养在不断加强,对健身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数据三:俱乐部会员年人均消费4085元
全国健身俱乐部会员人均年度消费金额约为4085元,其中,主流城市俱乐部会员的人均年度消费额为5001元/年/人,一线城市6245元/年/人,新一线城市4670元/年/人。
全国健身私教工作室会员人均年度消费金额约为6933元,比俱乐部会员高出近70%。其中,主流城市工作室会员的人均年度消费额为8516元/年/人,一线城市12258元/年/人,新一线城市7518元/年/人。
数据来源:《2019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
数据四:全国健身人群月均收入7336元
根据走访调研了解,民众普遍愿意支付在运动健身领域的支出占比约为年收入的5%左右,另外全国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的会员数比例约为8:1,据此粗略推算,全国在健身场馆参加运动健身训练的主流人群年收入约为88028元,即平均月收入7335.7元。根据各城市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场馆结构等情况不一,该数据会存在较大的浮动。
比如上海市俱乐部和工作室会员人均健身年消费分别为6016元和13365元,按照俱乐部与工作室会员数量比例3.86:1粗略估算,上海市的健身消费者月均收入为12547元。同样估算方式,成都健身消费者月均收入为7560元,西安为6885元。
『 2020健身下半场将如何走向?』
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有不少健身房闭店,威尔士集团董事长王文伟在CHINAFIT举办的《后疫情时代健身俱乐部将何去何从》线上论坛中表示,凭借自己多年在健身行业的经验判断,受疫情影响,国内健身房闭店率将在20%左右,且工作室居多,另外入行一两年的从业者、跨界健身的关店可能性较大。
预测一:市场环境更健康
疫情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已经闭店的健身门店来说,疫情是个强大的对手,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对于还在坚持或已经挺过来的健身门店来说,疫情是个优秀的对手,它倒逼着自身创新发展。
后疫情时代,洗掉了一些经营管理偏弱、抗风险能力偏低的门店,留下了在各方面相对较强、且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健身门店,减去了不少行业间的恶意竞争,增加了许多自我模式创新。同时,在门店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来提升竞争壁垒。从这个角度看,健身行业的市场环境在2020下半年将更加
但留下的门店,还要注意一个现象——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是指指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能量恢复过程的阶段之一。在此阶段,机体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不仅得以恢复甚至超过原先水平。待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有水平。
将“超量恢复”放在健身行业来看,当疫情来袭,有的门店通过尝试不同方法和策略留存下来,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但随着疫情被控制,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存活下来的门店若略有松懈,很可能恢复到疫情前的运营管理状态,或者会更低,到那时同样存在被淘汰的风险。
预测二:从业门槛提升,从业者整体水平更高
20%的闭店率,意味着将有20%的健身从业者进入到人才流动市场,当这部分人再次寻求工作机会时,则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那么活下来的另外80%的健身门店,则可以择优挑选员工,进而提升健身行业的从业门槛,筛掉不符合自身品牌定位的员工。这样,从业者的整体水平将更高,更有利于行业发展。
预测三:健身门店的线上业务将持续进行
疫情期间,超过一半的线下健身门店开通线上业务,无论是线上健身课程,还是直播,对大家都是前所未有的尝试,也让大家意识到,多渠道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线上健身是疫情期间实体门店的替补,还是长期存在的一种模式”的讨论一直存在,毕竟在疫情之初,大部分的线上健身课程都是免费的,且大多是为了维护客情。
但通过近两三个月的发展,有的健身门店通过线上课程“起死回生”,有的门店已将线上作为线下课程的辅助,这说明线上健身课程是可以长期存在的,同时它的价值也越来越明显。
预测四:健身品牌“抱团取暖”
疫情对所有的线下健身门店都带来不小的打击,今年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2020活下去。坦白的说,疫情到现在并没有完全结束,还有不少的健身门店未能复工营业,为了活下去,一定会出现“抱团取暖”的现象。
例如,同地区的多家健身品牌联盟,实现会员一卡多店训练,提升各自的抗风险能力,实现“1+1>2”;或者单一门店向连锁健身品牌靠拢,以加盟或托管的形式运营管理;有实力的健身品牌进行并购重组,打造区域性健身龙头企业。
结语
相信大家都经历了健身行业上半场的焦虑、惆怅,现在的你还好吗?作为健身行业中的一员,这半年你是如何度过的?是否有转行的念头,还是在积极尝试多种创新模式以求生存?如今,2020下半场即将到来,此时的你已经调整好心态,准备好发展策略,来积极应对下半场的市场变化了吗?
如果你有更多想法和建议,欢迎留言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应对并解决困难,重拾行业信心。